
3.28新规禁止“零添加”标识:食品行业迎透明化时代
新规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无添加”“零添加”等宣传用语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出现。然而,这些词汇往往被企业用作营销噱头,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完全不含任何添加剂,从而引发误解甚至恐慌。实际上,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提升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以及改善口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食品标签标识,避免虚假宣传,保障公众健康,2025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新规明确禁止食品企业在预包装食品标签中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表述。这一规定的出台基于科学依据和国际经验,不仅有助于减少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还旨在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行业更加规范化、透明化。
新规对市场的潜在影响
新规的实施将对食品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它将有效遏制部分企业利用“零添加”进行夸大宣传的行为,减少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其次,强制标示致敏物质、调整保质期为“保质期到期日”等措施,将进一步提高食品标签的透明度,使消费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以保质期标识为例,过去模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天数”标注方式可能导致消费者计算不便,而新规要求直接标注具体的到期日,这无疑会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然而,新规的实施也可能面临一定挑战。例如,一些企业可能需要重新设计包装、调整宣传策略,这可能会增加短期成本;同时,如何确保新规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也将是对监管部门的一大考验。特别是对于中小型食品企业而言,如何快速适应新标准并完成整改,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完善
此次新规的发布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知情权,也体现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的严格态度。通过禁止“零添加”等模糊表述,消费者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心理。此外,新规强化了对过敏体质人群的保护,要求食品标签必须标示致敏物质,帮助特殊人群做出正确选择。这些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也为构建更加透明、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其使用量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标准的添加剂对人体并无危害,因此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未来,随着新规的逐步落实,消费者将能够更加放心地选择食品,同时也将推动食品行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
本文来源:中国法律论坛作者:佚名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