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假诉讼典型案例之 识破“保护性查封”背后的逃债戏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说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剑,但在某些角落这把剑也可能被不法之人巧妙利用,变成逃避责任、损害他人权益的工具。让我们就通过一个真实案例——何某虚假诉讼案,来熟识一种名为“保护性查封”的债务逃避策略,以及它是如何被法律严惩的。
基本案情:2017年李某凯和何某之间有一场官司,法院判决何某需要将名下的一套房屋过户给李某凯作为债务偿还。这本是白纸黑字、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何某却并不想轻易放手自己的房产。于是何某伙同王某梅精心虚构了一场债权债务纠纷。
2017年10月开始,何某找到了王某梅,编造了一份虚假的买卖合同纠纷,伪造了协议书、签收单等一系列看似真实无瑕的证据。这些文件上,王某梅成了债权人,何某则成了欠债不还的“老赖”。有了这些“铁证如山”,王某梅作为“债权人”,向法院申请了保全措施,要求查封何某名下的那套房子。法院在初步审查后,基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裁定同意了王某梅的申请,何某的房产就这样被“保护”了起来,暂时无法过户给李某凯。
紧接着,王某梅又根据伪造的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何某履行那份虚构的债务。法院经过审理,依据提交的证据作出了支持王某梅诉讼请求的判决。这样一来,何某的房产似乎更加“名正言顺”地被锁定在了法律的保护之下。何某并未就此收手,他继续指使王某梅利用上述民事判决申请强制执行,并对李某凯与自己之间的生效判决提出执行异议。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让李某凯的债权实现之路变得遥遥无期,还让整个案件陷入了复杂的执行异议之诉中。最终,经过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开庭审理,李某凯的合法权益依然未能得到及时维护。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院在深入调查后,发现了何某与王某梅之间的串通行为,以及他们为逃避债务而精心策划的虚假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7条之一的相关规定,何某的行为已构成虚假诉讼罪,严重妨害了司法秩序,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最终,法院判处何某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这是对虚假诉讼行为的有力震慑。
何某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利用“保护性查封”逃避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极大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侵蚀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那么,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当如何识别和防范这类行为呢?
1.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知道在债务纠纷中,法院保全措施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虚假诉讼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2.关注证据真实性:在参与诉讼或了解他人诉讼时,注意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于过于完美、缺乏合理怀疑的证据保持警惕。
3.积极参与监督:发现可能的虚假诉讼线索时,及时向法院或相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4.支持法院审查:法院在审理涉及保全措施的案件时,应加大审查力度,综合运用询问、调查、鉴定等手段,确保保全措施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5.加强法律宣传:通过媒体、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虚假诉讼的危害性和法律责任,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防范意识。
何某的虚假诉讼案,是一堂生动的“虚假诉讼”的普法课。它告诉我们,法律不是逃避责任的避风港,而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面对债务纠纷,诚实信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任何企图通过虚假诉讼逃避责任的行为,最终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本文来源:中国法律论坛作者:凯隆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