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频道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四个维度

2024-10-08 10:40: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四个维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强调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守正创新中激发精神文化活力。守正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品格。一是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与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等核心思想和道德内涵,并与现代元素深度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二是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应用,全力打造适应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体系,培育壮大数字出版、线上演播等新业态,让人们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文化资源。加强政府与文化企业的深度合作,聚力整合艺术、文学、音乐等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共同开发文化类App、在线文化平台,为人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文化互动体验。三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积极探索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传播方式,关键要用好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鼓励与支持广大用户结合时代热点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的二次创作和再传播,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景观。

  在优质供给中丰富精神文化内容。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要重点加大对区县、乡镇、村组文化场馆和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与建设力度,促进城乡之间公共文化资源的广覆盖、均衡化。结合不同年龄、兴趣和职业的群体需求与消费偏好,精准组织策划书法、阅读、艺术等各类文化活动,以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文化供给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加强文化创意生产。完善政策支持与奖励机制,重点扶持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吸引更多优秀的文化创作者参与文化产品创新生产,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带动效应的文化创意园区,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出更多具有时代创意、贴近生活的文化精品。三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采用田间宣讲、送书下乡等形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基层群众有机会享受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加强文化人才的高效集聚与合理流动,深入实施文化人才下乡计划,支持文化创作、文化管理领域的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推动基层文化高质量发展。

  在跨界融合中深化精神文化体验。更加注重创新举措,发挥比较优势,持续释放文化跨界深度融合的叠加效应,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一是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类文化机构要加快拥抱新科技,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自主开发文化主题的互动游戏、数字场景等,让文化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更加丰富立体。二是推动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与文化素养。学校除了加强课程教学的文化融入之外,还应加强组织学生到非遗基地、文化场馆等场所开展文化研学、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加强全社会文化教育资源统筹与优化配置,发挥社区、基层党支部等组织优势,组织开展社区文化节、艺术欣赏、红色观影等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的文化参与感。三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各地要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全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创新设计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IP,让人们在休闲旅游中获得更加多元化、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在交流互鉴中拓展精神文化视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互鉴是丰富精神世界与拓宽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重点依托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高位谋划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合作,深入开展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与共建国家的深度合作和文化互通。重点探索建立长期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以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推动文化交流的常态化、长效化和制度化。同时,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引进与推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邀请国际知名文化学者、文化艺术大师或顶尖制作团队,创新中外合作生产方式,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共同打造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文化产品。善于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和表现手法,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丰富拓展中华文化的创新表达。

  (作者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佚名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2024-09-14
  • 2024-09-14
  • 网上资料繁多,分类不明确,没有专属的党建资料下载,中国法律论坛网推出资料下载频道,汇集了报告、讲话、年鉴等多重资料下载学习!

    2020-09-12
  • 还在为找寻党建书籍发愁吗?中国法律论坛网为您准备了精品的党建书目,细致分类点击即可去到各大平台购买,方便了您学习和检索时间!

    2020-09-12
  • 中国法律论坛网在经过不断的细化完善后,2.0版本成功上线,该版本中包含了热门的政策文件,党章、党建图库及党建精彩视频和党建资料下载!

    2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