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作者简介: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讲座教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杂志编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基本遵循。
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学校思政课,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国学校思政课教学目的明确、计划性强,以旗帜鲜明、理直气壮为特征,主要以公开、直接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坚持显性教育,既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形态,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政课教学的环境发生了诸多改变,青少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接受知识、信息的途径方式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简单直接、清晰明了的教育形式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思政课的实际效果。因此,办好新时代思政课,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显性教育方法,同时积极发展隐性教育的途径,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充、有机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办好思政课,既要加强显性教育又要加强隐性教育,努力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在学校及班级环境中,存在诸多隐性教育因素。这些隐性教育因素有意或无意地经由团体活动和社会关系,对学生的认知、规范、价值和态度等发挥影响。它们虽然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显性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或促进、或干扰铸魂育人这一目标的实现。隐性教育因素既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也存在于学校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之中。它们融合在课程、学校和班级生活之中,通过日常生活、课外活动和社会关系等,在行为上影响学生遵规守纪,在思想层面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信仰体系的生成。从影响结果上看,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隐性教育因素不只存在于学校内部,而且大量存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当中,成为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
“不自见,自明。不自显,自彰。”老子用来教人做人的这句话,用来描绘隐性教育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是合适的。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理直气壮地进行公开、直接的理论灌输,同时也要正视和重视其它因素的隐性作用,建设好思政课的隐性教育途径,创造与显性教育方法相互补充的教育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强调,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如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呢?
新时代思政课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首要是坚持思政课作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本质要求,坚守用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头脑的基本立场,理直气壮地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思政课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的显性作用。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理论观点说明并回答青少年思想上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确立并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学生人生发展、科学生活和有效工作提供正确指引,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敢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发声亮剑,帮助学生科学辨析层出不穷的新观点、新思想,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避免错误思想观念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新时代思政课,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拓展有效途径,创新方式方法,有效运用课堂讲堂、大众传媒等载体,通过组织主题鲜明的理论教育、理论宣传等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青少年头脑,给他们以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思政课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要善于挖掘利用好其他课程、其他教学方式以及社会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首先,科学的理论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是深化思想认识的鲜活教材,是新时代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思政课堂上系统的理论教育,加上课外适当的实践体验,体现了理论灌输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无疑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有效教学模式。其次,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家国情怀、现代的思维方式和宽广的见识视野,特别是他们的高尚人格和品德修为,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让懂理论的人讲理论,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情怀的人讲情怀,有道德的人讲道德,能够更好地发挥真理的感召力量,积极传递主旋律、正能量,如此一来,思政课才能真正富有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感染力。第三,新时代思政课要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办好思政课的同时,还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动员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思想教育、价值引领,构建同向同行的课程育人体系。在建设好课程育人主渠道的同时,还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的育人作用,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开辟网络和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空间,开发蕴藏在校园各个时空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自显自彰的显性教育与潜隐渗透的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共同发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思政课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方法的相互补充。一方面,要注意发现运用隐性教育因素,发展隐性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要注重显性教育的隐性渗透,发展渗透式方法。渗透式方法既是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互补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渗透式方法,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体现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受到科学思想理论和先进道德文化的熏陶与和影响,让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都发挥教育作用。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文体科技活动、社区及宿舍的文明创建,都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形式。此外,通过云课堂、微课、慕课以及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出微电影、微视频等现代载体,也能有效地实现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结合,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育人任务的完成。
【专家推荐意见】文章结合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论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各自特点及其辩证关系,阐述了坚持二者辩证统一的学理支撑和实践依据,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践描述。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文风朴实。
本文来源:党建网作者:网络
本网信息及图片部分由网络整理所得,版权贵转载方所有,如对转载有疑问,请第一时间与编辑部联系,核实后将做下架处理!
-
2020-10-29
-
关于组织开展新时代企业党建与新闻宣传工作专题培训的通知
各理事会员单位,各电力企业党组织: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党建和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企业党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国有企业外宣工作座谈会精神,顺应新时代企业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舆论传播事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的新趋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主动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外宣工作,不断开创企业党建思想宣传工作新局面,当代电力党建研究中心与电力党建网将面向全国电力行业企业开展“新时代企业党建与新闻宣传工作”专题培训。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有关党建(思政、宣传)部门负责人、基层电力企业党委书记和党建专职工作人员。
二、培训内容及主讲专家
序号
1、《如何加强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和新闻宣传工作》
宋道刚( 原国家电网山东电力设备厂党委书记)
2、《企业通讯员上稿率高的途径及着力点》
米宝青 (原中电联《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常务副主编、高级编辑)
3、《从总书记新闻宣传工作“四力”要求说开去》
陈伟(山东能源报社社长、总编辑、高级政工师)
4、《新时代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
黄海春 (中组部特聘党建专家、教授、高级政工师)
5、《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和魂》
褚克艰(原中宣部《思想政治研究》杂志社副总编辑)
6、 《以创新思维强化新时代国企宣传思想使命担当》
张庆柏 (党校教研室主任)
三、培训时间和地点
报到时间:2020年10月29日14:00-18:00
培训时间:2020年10月30-11月1日
培训地点:天津津卫大酒店(天津市河西区洞庭路66号)
四、培训认证
学员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经综合评定合格,由电力党建网与《企业党建》杂志社共同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及优秀通讯员证书,并直聘为电力党建网和《企业党建》杂志特约撰稿人。
五、费用及其他事项
(一)请各单位填写参会回执(见附件2),于10月30日前报名;
(二)培训费每人2800元,会议期间住宿统一安排,食宿费自理;
(三)本次会议不安排接送机(站)。
会务组:杨青青 李晓华
联系电话:010-51961990 519619901
手机:18310895598
邮箱:lsgz@powerdj.org.cn
2020-10-13 -
关于开展电力企业党建成果暨党建研究论文征集评选的通知
各理事会员单位,各电力企业党组织:
为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电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发挥党组织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弘扬全国电力行业中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典型经验,调动电力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电力党建网和《企业党建》杂志社决定共同开展“全国电力企业党建成果暨党建研究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宗旨
着力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针对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明了前进方向,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在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
弘扬全国电力行业企业党建先进典型和经验。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深化改革、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是中国电力事业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思想保障。新时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与广大电力企业在党建工作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密不可分。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挥电力企业党组织在高质量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弘扬全国电力企业党建先进典型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迎接和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特面向全国电力行业各电力企业征集评选党建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二、主办单位
本次活动由电力党建网和《企业党建》杂志社共同举办。
本次征集评选活动将由电力党建网和《企业党建》杂志社组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组成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
三、征集评选要求
(一)内容要求
本次活动面向全国电力行业企业征集优秀企业党建成果暨党建研究论文,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基础保障”、“学习提升”、“党风廉政”、“实践创新”与“思考探索”等。
(二)形式要求
1.成果案例要求主旨清晰、资料翔实、鲜活生动;
2.成果正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并附300-500字摘要,可选配适量图片,并附图片说明;
3.可以同时提供视频专题片,供网上宣传推广使用。
(三)标准要求
1.真实性:成果案例或理论研究要源自党建工作实践经验,禁止弄虚作假;
2.创新性:成果案例要或理论研究要突出党建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模式创新;
3.典型性:成果案例或理论研究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借鉴意义。
四、征集评选流程
(一)征集时间
本次征集活动由电力党建网具体负责实施。征文时间为:2020年9月25日—2020年11月20日。
(二)提交方式
线上提交:登陆电力党建网点击“在线申报系统”填报。2020年11月20日前申报截止。
(三)评选与颁奖
1.电力党建网将依托本次征集评选活动,组织“首届全国电力企业党建论坛”,出版建党百年主题论文集。
2.电力党建网与《企业党建》杂志同步公布评选结果及论坛、论文集入选名单。评选结果公布及证书颁发时间暂定于2020年11月下旬;论文集出版发行时间暂定于2021年4月,与“喜迎建党百年大型电力行业党建成果巡礼”同步推出。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谭晓冰 王英
电话:010—51961990 51961991
手机:18310895598
邮件:djcg@powerdj.org.cn
2020-09-27 -
新增理事:南方电网富川县公司
2020-09-24 -
新增理事:辽宁东方发电有限公司
2020-09-24 -
新增理事:国网张掖供电公司
2020-09-23 -
网上资料繁多,分类不明确,没有专属的党建资料下载,电力党建网推出资料下载频道,汇集了报告、讲话、年鉴等多重资料下载学习!
2020-09-12 -
还在为找寻党建书籍发愁吗?电力党建网为您准备了精品的党建书目,细致分类点击即可去到各大平台购买,方便了您学习和检索时间!
2020-09-12 -
电力党建网在经过不断的细化完善后,2.0版本成功上线,该版本中包含了热门的政策文件,党章、党建图库及党建精彩视频和党建资料下载!
2020-09-12
今日热点
-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下一篇2019-12-06